摄影书推荐:《摄影构图学》培养摄影者敏锐的观察能力
作者: 【美】本·克来门茨 / 大卫·罗森菲尔德
出版社: 长城出版社
原作名: Photographic Composition
译者: 姜雯 / 林少忠
出版年: 1983-1
页数: 259
装帧: 平装
统一书号: 8269-32
这本书看似年代久远,但在当时是最全面和系统的佳作,特别是为了培养摄影者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提高其审美能力,作者提出的多种实验手段和训练方法,更是匠心独造。读者如能照着去做,一定会获益匪浅。
点评:本书点评复制于豆瓣。
1.不会讲那些没有用的条条框框,真正在教初学者如何像达芬奇画鸡蛋那样一步步入门。主要讲理论,不涉及技术。由于是非技术流,所以不会在这个数码时代过时,例如纽摄下册那样。
读这本书,一定要跟着做练习,否则不会有收获。另外,赞一下老书的翻译就是好!不像现在的有些翻得磕磕碰碰的。
2.看到这本书,眼前一亮!这是一本能人让人找到自己内心的需要、找到感觉的书!它不会教条的告诉你什么三分法,什么原则什么教条blabla … 而是通过生动的例子,牵引你认识到如果你这么做这么安排会带来什么样的观感,慢慢的把摄影构图的诸多元素如何起作用拉入你的感知,启发你自己的思考。所有对摄影有点小兴趣的人都该看的好书!
3.认识此书,是今年看到某个讲座。书已经绝版了,小弟是看Pdf的。虽然小弟已经玩摄影有一段时间,水平一般般。看到此书,感觉顿时耳目一新,30年前的书,放在今天,仍然合时宜。作者写这是的时候,应该也是70多岁了,换言之,他们是把毕生功力都写入此书了。这水平,不是国内任何一本摄影书,所能达到的。甚至连写序言的大师,小弟也觉得他说的,书中不足之处,小弟对他有所保留。 构图,只是书的切入点。书了涉及了很多方面。美学,离不开心理学。书里处处都设计到人对图形图像的认知。小弟也是一步一步走过来的,刚入门的时候,认为,学摄影看的都是图像,随着时间,实力的提升,才发现,图像可以抽象为图形,方便构图,利于思考,整理思绪。该书对图形(形状)、线条、明暗、质感、立体感等基本的美术要素,进行了介绍,对个中的“手法”进行了列举,并详细解答;更关键的是,作者,提到了如何培养这些观察能力,发现美的存在。
如果你想学单纯的“摄影手法”的话。此书并不适合你,书里没有提到哪个是快门键,之类的基本操作,虽然是交卷年代的书,放在数字时代,观点依然闪闪发光。书中对美学的概念,用一般的篇幅,进入了深入探讨。趣味中心,其实就是现代说所得焦点所在;布局,狭义的来说,就是构图(书中这个章节的篇幅,并不多),呵呵,更精彩的地方,在于对比,利用大小、明暗、形状、方向、情绪、质感、思想和内容都可以进行;节奏,以前认为节奏只存在于音乐、动画之中,摄影也是有节奏的,这需要取景框后面的人,用心去观察,重复(与间隔)可以形成节奏,还有交替、简便、放射状(从中心点进行辐射),中轴线(并不局限于对称)都可以形成节奏,同时,节奏有视觉的动感。对比之后就有统一,这个是很自然的要求。呵呵,作者也对此有了详细的介绍。
关于平衡的章节,小弟看了两篇,也是似懂非懂,这与以前学的摄影技术,出入太大了,也是作序言的大师,说的不足之处所在。呵呵,希望以后能弄懂。
摄影师的技术是保障,虽然书没有讲解技术,作者一再强调,当技术和灵感与主题奇妙的结合起来,就可以诞生一幅伟大的作品。优秀的作品,也要遵守一定规矩的程序,并不是随手拈来,一蹴而就的。要使抽象的东西转化为普通人的感受,是问题的关键。把指导思想,放在感染观众上,避免作品单调。摄影的艺术,同时也是快门的艺术,取决于摄影师,在瞬间对主题的感受深浅。拍摄的内容,是否写实,并不重要,关键是摄影师,对拍摄内容的抽象。并且寻找一定形式来进行视觉艺术的表现。
这书,值得反复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