纪录片推荐:《敦煌画派》呈现了中国绘画技法与风格的千年流变
《敦煌画派》甄选了莫高窟横跨10个朝代的经典壁画和雕塑精品,由中外一流的敦煌学者和美术家作权威解析,高度提炼和归纳了敦煌艺术精神,为敦煌画派立言立论,为中国美术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探索新路,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。
《敦煌画派》反映的是敦煌文化;呼应的是“一带一路”战略;表达的是我们对中国文化的自信、自觉。
上世纪初,敦煌莫高窟被重新发现,中古时期连续一千多年的壁画、彩塑,掩埋在流沙里的无数美术杰作,改写了中国绘画史,引发了当代中国画家长达70年的本土西行。张大千、常书鸿、段文杰、董希文等一大批艺术家在莫高窟追慕晋唐,重返传统,他们从敦煌汲取了中国绘画变革的力量。许多艺术家终其一生面壁临摹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
敦煌莫高窟是人类文化遗产中独一无二的美术奇迹,一部深藏在大漠中的中国美术《诗经》。敦煌壁画呈现了中国绘画技法与风格的千年流变,反映了丝绸之路上四大文明的交流融合,展示了中国美术史上最灿烂辉煌的篇章,对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贡献十分巨大,对世界美术的影响十分深远,其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无与伦比。
6集高清纪录片《敦煌画派》由《大千面壁》、《美术诗经》、《敦煌微笑》、《花开敦煌》、《岩彩之路》、《朝圣敦煌》等6集组成。作为国内首部从美术学角度深入解读敦煌壁画、彩塑历史渊源及其传承发展的大型电视纪录片,《敦煌画派》从敦煌博大精深的美术遗存和历史传承入手,甄选了莫高窟横跨10个朝代的经典壁画和雕塑精品,由中外一流的敦煌学者和美术家作权威解析,高度提炼和归纳了敦煌艺术精神,为敦煌画派立言立论,为中国美术在21世纪的创新发展探索新路,呼唤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。
敦煌画派——一个传承千年的古老画派,一部彪炳史册的美术诗经。
第一集 大千面壁
1941年,张大千远赴敦煌临摹壁画,这位名满天下的中国第一画家为什么要抛弃都市投身大荒,在边远冷寂的敦煌沙漠中面壁三年、为此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?他在敦煌究竟找到了什么?中国美术虽有数千年历史,但唐代以前的名画真迹基本上都已失传。上世纪初,敦煌莫高窟被重新发现,从十六国到元代连续一千多年的壁画、彩塑震惊了全世界。在这座被遗忘的艺术宝窟里,敦煌无名艺术家留下的色彩新鲜、构图大胆的壁画,涵盖了中国绘画技法与风格的千年流变,弥补了两汉之后到两宋之前中国绘画史的巨大空白。掩埋流沙的无数美术杰作,让号称“阅尽天下名画”的张大千如获至宝,乐不思蜀。
誓言“血战古人”的大千先生在敦煌找到了久已失传的中国画线描、色彩传统和人物画的技法,破解了中国美术史上的众多谜团,找到了中国画革新的突破口。
敦煌面壁对张大千画风的突变产生了巨大影响。敦煌归来后,他的山水画意境大为开阔,仕女画创作达到了顶峰。他的泼彩山水,将西方抽象派绘画、敦煌青绿山水画与文人画熔于一炉,被誉为中国传统艺术最成功的“现代性突围”。
三年面壁,让张大千探索了中国绘画六法的真谛,找到了中国文化自信的依据。汲取了敦煌艺术的精髓之后,张大千终于完成了艺术生涯中最大的飞跃:从一位传统绘画的名家转变为举世公认的一代美术巨匠
第二集 美术诗经
1935年秋天,塞纳河边小书摊上的一本《敦煌石窟图录》让留法画家常书鸿深感震惊,他万万没有想到,
1500年前的敦煌就有足以和西方现代艺术相抗衡的美术作品。当时已在巴黎画坛崭露头角的常书鸿毅然回国,在沙漠中守望敦煌五十年。他要把敦煌艺术宝藏挖掘出来,展示出去,让中国画家重新发现传统,认识到中国艺术的精华在敦煌。在常书鸿的感召下,从抗战前后到解放初期,一批又一批内地美术院校毕业的年轻画家抵达莫高窟,段文杰、史苇湘、欧阳琳、李其琼、万庚育……这些怀抱理想的热血青年钻进冰冷的洞窟面壁临摹,体味1000年前敦煌画工的虔诚与执着。他们无一例外都放弃了原本更有前途的创作之路,在荒凉冷寂的莫高窟,几十年如一日,不卖画,不挣钱,青灯孤影,甘守清贫,终其一生面壁临摹,虽九死其犹未悔。经过几代艺术家70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努力,累计完成了敦煌壁画临摹作品2000多幅,整体临摹洞窟13个,形成了敦煌画派完整的临摹传承体系。
浸透了几代守望者心血与汗水的敦煌壁画临摹作品,对中国美术的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。七十多年来,数百万中外观众通过这些临摹品了解了敦煌艺术,常书鸿先生以敦煌艺术推动中国美术发展的思路也越来越清晰。
敦煌的守望者续写了中国美术的《诗经》,开启了敦煌的又一个时代,让敦煌再度震惊世界。
第三集 敦煌微笑
在众神栖居的莫高窟,彩塑才是洞窟中至高无上的主人,五彩斑斓的壁画、图案都只是它的陪衬而已。中西文明交汇地的特殊位置,使敦煌成为中国雕塑艺术最发达的地区之一,敦煌石窟留下了历时千年、连续十个朝代的彩塑2415尊,绝大多数为唐宋以前的雕塑,完整展现了由印度传来的佛像如何中国化的过程,堪称一座罕见的东方雕塑博物馆,其艺术水准足以和古希腊雕塑千古争辉。
然而,古人没有留下敦煌彩塑制作工艺的只言片语。雕塑家们发现,用西方雕塑理论和技法根本无法破解敦煌彩塑的密码。
敦煌彩塑制作究竟有着一套怎样的神奇密码呢?
从一些破损塑像的残肢断臂中,雕塑大师孙纪元发现了敦煌古代工匠塑造佛像的秘密:用红柳和芨芨草捆绑骨架,用宕泉河畔的澄泥土和泥,最后用矿物质颜料精描细绘……时至今日,孙纪元的徒弟杜永卫依然采用敦煌传统技法塑像,他一直想弄明白,古代塑工究竟用了什么魔法,让敦煌的泥巴获得了永恒的生命?
敦煌古代彩塑技艺濒临断代,而我们的美术课堂又照搬西方石膏像,让袁运生等美术家忧心忡忡。中国古代造像什么时候才能进入课堂成为素描教具?面壁十年之后,当代中国雕塑又如何破壁而出呢?
1986年,来自敦煌的雕塑大师何鄂“破壁而出”的大型城雕《黄河母亲》伫立在黄河之滨,它一经问世就震惊了中国雕塑界。
第四集 花开敦煌
1943年,12岁的常沙娜随父亲常书鸿来到莫高窟,满眼荒凉中,她没有看到过一朵花。走进洞窟时,她却看到一个硕大无朋的“空中花园”。从十六国到元代的一千余年间,中国和丝绸之路沿线都出现过哪些装饰图案?当时的中国人、外国人都穿什么衣服,戴什么配饰,化什么妆?这些细节都被敦煌画工完整忠实地记录下来了。
莫高窟是庄严的佛国,也是花的世界、美的天堂。繁花似锦的敦煌图案盛开在洞窟天顶和四壁,把塑像、经变画之外的所有的空间都无缝隙覆盖了,窟内佛国人间各色人物的锦衣华服上的图案更是精彩纷呈,把莫高窟变成了一个延续千年的时装秀场。
敦煌图案纹样繁杂,色彩瑰丽,中西融合,朝代连续,完整保存着1000多年间丝绸之路上流行的各色纹样和服装配饰,是当今世界上保存最丰富的装饰艺术图典,为后人研究和运用中国传统图案提供了珍贵的图像资料。
让敦煌图案走进当代工艺美术设计,走进中国人的生活,这是常沙娜教授60年的艺术追求,也是他父亲、敦煌守护神常书鸿毕生的夙愿。
从人民大会堂宴会厅灯饰到民族文化宫门饰,从景泰蓝设计到香港维多利亚港“永远盛开的紫荆花”雕塑,常沙娜一生都致力于敦煌图案在当代建筑、工艺、服饰中的设计应用,追随身后的还有她的学生们。常沙娜播撒的敦煌艺术花种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,开花结果。
敦煌图案,这朵充满着旺盛生命力的“沙漠之花”正在传承中生生不息。
第五集 岩彩之路
上世纪80年代初,大批中国画家东渡日本学习岩彩画,但日本老师却说你们应该去敦煌学习,岩彩画的源头在中国丝绸之路上。惊讶之余,中国留学生很快发现,日本最高美术学府课堂上使用的临摹本就是敦煌壁画。日本画和敦煌壁画单纯、瑰丽而厚重的色彩都来自岩石,源于自然。因为使用了矿物颜料,敦煌壁画的大部分色彩得以千年不变,至今鲜艳如初。
世界美术史发端于美丽的彩石。在遥远的古代,人们将彩石研磨成粉,掺入胶水,在岩石、墙壁、陶器、洞窟中绘制图画。化学颜料出现才不到二百年,在此之前,全世界都用矿物或植物颜料作画。
莫高窟的开凿绵延一千多年,色彩传承从未中断,这里留存着世界上最大的色彩图库,堪称活着的“色经”。从藏经洞被发现的那一天起,美术界就一直在探寻敦煌壁画千年不变的原因。这条世界上历时最长、面积最大、艺术成就最高的岩彩画廊有着怎样的色彩体系和表达方式?敦煌现存45000平方米壁画所使用的海量颜料又是从哪里来的?与莫高窟近在咫尺三危山里究竟有没有颜料矿呢?
21世纪的今天,一批画家尝试用天然矿物颜料表现丰富多样的当代题材。他们试图通过材料的变革,找回中国绘画失去的色彩,重现多元赋彩的丹青世界。
敦煌色彩传统正在被当代绘画重新认识,重新吸收,来推动中国画的现代转型。
第六集 朝圣敦煌
20世纪中国画坛最独特的景观莫过于大批画家走向西北,走进敦煌。这些不辞辛劳、远涉流沙的艺术家们在莫高窟临摹壁画,向汉唐美术传统致敬,重返民族艺术之路,成为美术史上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。西行路上,驼队络绎。圣地敦煌,群星灿烂。
除了闻名遐迩的国画大师张大千、敦煌守护神常书鸿之外,在朝圣敦煌的队伍中,还有“敦煌临摹第一人”、“长卷画家第一人”李丁陇;有中国美术考古的拓荒者王子云;有现代画家中第一个描绘西部少数民族生活的孙宗慰;有敦煌艺术研究的开山“鼻祖” 谢稚柳,有承前启后的一代国画大师吴作人,有长安画派宗师赵望云、岭南画派宗师关山月,还有油画中国风的拓荒人、《开国大典》的作者董希文等,直到一代敦煌学宗师、山水画西北宗的创始人饶宗颐先生。敦煌艺术薪火相传,代代相继。
如今,“朝圣敦煌”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落地敦煌,大批国内画家用画笔描绘西部,描绘敦煌,敦煌艺术精神正在被重新唤醒。甘肃省把打造敦煌画派纳入“一带一路”文化发展战略,敦煌画派第一次被旗帜鲜明地打响了。
在遥远的西北大漠深处,在无数画工创造了世界美术奇迹的地方,“敦煌画派”呼之欲出。这是千年敦煌美术精神的回归和传承,代表着当代中国画家的又一次觉醒,孕育着中国美术再度辉煌的希望。